马思远:我国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构建研究

admin 26 0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马思远:我国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构建研究马思远:我国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构建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年第10期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人文社会科学)”、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武汉大学RCCSE权威期刊,是集教学、科研、训练等为一体的体育综合性中文学术期刊。

     马思远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

  作者简介马思远:我国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构建研究马思远马思远:我国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构建研究

  马思远:我国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构建研究

  马思远,男,江苏人,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涉猎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休闲体育、学校体育、武术健身、书法养生等。

  近些年分别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学刊》《首都体育学院学报》《中国书法》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出版学术专著1本,主编、副主编读物、教材多本;

  参与主持国家社科1项、市级课题1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教育学国家课题1项。

  马思远:我国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构建研究

  摘 要 体育竞赛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形式和重要手段,能有效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对促进体育运动普及与水平提高,推动群众体育发展具有杠杆作用。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阐释业余体育竞赛内涵、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构建的意义和目标;遵循分类、分层、互通和包容原则,构建国际、国家、地区3个层级业余体育赛事,动员社会层面的力量,承办、开发各类业余体育赛事,形成“三阶一面”业余体育竞赛内容体系;提出建立健全法规制度,理顺四级组织管理,拓宽市场开发、融资渠道,建立资金多元化筹集机制和竞赛安全风险管理系统,搭建竞赛信息平台和宣传推广平台,开展赛事绩效评估工作等6大措施,保障业余体育竞赛体系依法、有序、稳定、安全、高效和良性运行,以期推动群众体育健康、快速发展,更好服务于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等国家战略。关键词  体育竞赛;业余体育;体系构建;保障措施;国家体育战略

  体育竞赛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形式和重要手段,对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促进体育运动普及与水平提高,推动群众体育发展具有杠杆作用和效应。长期以来,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管理严格,审批程序复杂,政府重统管、轻社会治理,社会资本难以介入,社会组织活力得不到应有的激发和释放。为了激活业余体育竞赛市场的活力,国发〔2014〕46号文件明确要求,“取消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承办赛事”[1]。以推动群众性体育赛事体系建设。2016年6月,国务院颁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提出要“完善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推动各级各类体育赛事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全面协调发展”[2];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强调,要“建立群众性竞赛活动体系和激励机制,探索多元主体办赛机制”[3]。这对构建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服务于体育强国国家战略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那么,如何构建科学的业余体育竞赛体系?01

  业余体育竞赛内涵和体系构建的意义

  1.1 业余体育竞赛内涵马思远:我国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构建研究      严格意义上讲,体育只有运动技能或体能水平高低之分,没有业余或专业之别。然而,在我国,把体育分为业余体育与专业(竞技)体育2类,已被体育组织、社会广泛认同和接受。根据参与体育竞赛的对象、目的和结果不同,将体育竞赛分为业余体育竞赛和专业体育竞赛2种。业余体育竞赛主要是以广大体育活动爱好者为参与对象,通过竞技体育的竞赛内容和组织形式、竞赛手段或方法组织业余体育竞赛,展现参与者良好的体育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以促进身心健康、享受休闲娱乐和缓解精神压力为主要目的,追求的是健康、快乐和身心和谐;专业体育竞赛主要是以专业运动员为参与对象,展现竞技者顽强拼搏、坚毅果敢和聪明智慧等,体现人在力量、速度、对抗、耐力、技术、战术和心理等方面的极限能力,以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强。  

  二者虽在价值理念、竞赛目的和发展目标等方面存在本质区别,但二者之间又彼此联系和相互促进。与专业体育竞赛相比,业余体育竞赛属于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竞赛,重在普及。广泛开展业余体育竞赛有利于专业体育竞赛水平的提升,高水平的专业体育竞赛对开展业余体育竞赛具有较强的示范和激励作用。打通二者之间的藩篱,切实加强二者之间联系,能共同维护人类健康,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

  1.2 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构建的意义马思远:我国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构建研究

  构建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是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协调发展,推行和落实业余体育锻炼等级标准,落实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2.1 以赛促学,有效促进体育项目普及和推广

        体育竞赛具有较强的示范和激励作用,是普及和推广体育项目的重要途径之一。以赛促学:通过体育竞赛,营造体育锻炼和相互学习的氛围,扩大相同和不同体育项目之间的学习与交流,改进体育锻炼参与者的锻炼方法、手段,规范体育锻炼行为,提高体育锻炼水平与效果,有效促进各类体育项目普及和快速发展。

  1.2.2 以赛促练,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体育竞赛是手段,具有杠杆作用。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构建要充分重视发挥业余体育竞赛的杠杆作用,以赛促练,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激励更广泛人民群众主动地参与体育竞赛。2017年第13届全运动会增设19个大项126个小项的群众比赛项目,共有数百万群众参加了“我要上全运”基层选拔比赛[4]。2021年第14届全运动会将群众赛事项目设置为比赛类(15个大项、142个小项)和展演类(4个大项、43个小项),共19个大项,185个小项,比13届多了59个小项,预计仅参赛人数就超过万人[5]。这必将激发更广泛的人民群众参加体育竞赛。

  1.2.3 以赛促建,提升体育社会组织在国家体育治理中的作用体育社会组织在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建设体育强国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它在业余体育竞赛中的重要作用。业余体育竞赛体系能否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关键在于体育竞赛社会组织效能是否可以有效发挥。以赛促建,业余体育竞赛走向社会化、市场化是业余体育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为体育社会组织链接更多资源,推动体育社会组织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促进自身“实体化”[6]。只有从体育治理体系建设的高度把体育社会组织纳入体育事业发展全局,对其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才能促进体育社会组织的持续健康发展[7]。如何科学促进体育社会组织建设、规范化管理和发展,提升体育社会组织在国家体育治理中的能力,对实现业余体育竞赛市场化具有重要作用。

  1.2.4 以赛促评,推动“业余锻炼等级标准”评定“业余体育竞赛体系”与“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二者互为促进、互为补充。构建科学的业余体育竞赛体系对推动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建设,落实业余体育锻炼不同项目等级标准的评定具有重要意义。以赛促评:不同体育项目的竞赛,其竞赛水平、竞赛层次、竞赛规格等是评定不同体育项目业余锻炼等级的重要参考指标,特别是集体体育项目和较高业余锻炼等级的评定,主要依据不同层级体育竞赛(团体或个人)的成绩或名次。因此,体育竞赛,有利于实现体育项目业余锻炼等级评定的科学性。02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构建目标和原则2.1 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构建目标马思远:我国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构建研究2.1.1 打通业余与专业体育竞赛通道,拓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途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关系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并不断创新,为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8]。构建业余体育竞赛体系,一方面为了打通专业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与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之间的制度藩篱,发挥体育竞赛的激励和杠杆作用,激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另一方面为了改变过去“三级训练网”体育后备人才单一选拔机制。群众可以通过业余体育竞赛晋级,实现参加全运会、入选国家队,参加国际群体赛事的美好愿望。同时,国家体育总局和各级地方政府要鼓励和促进相关体育社会组织发育壮大,逐步夯实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础,拓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途径,有效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2.1.2 扩大体育参赛人口基数,逐步实现体育人口向“体育项目人口”过渡搭建系统、科学的赛事平台,构建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旨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运动的需求,让更多的群众有机会参与体育赛事,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鉴于“体育人口”概念研究的不确定性、体育人口判定标准缺乏科学性依据和难以操作[9],国家体育总局原副局长冯建中在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系统全民健身工作会议上就曾强调:“各单项体育协会要结合本项目特点,制定业余锻炼标准,大力发展项目人口。”[10]通过组织分类、分群、分项、分层的业余体育赛事,大力推动各类体育项目发展,让每个人在赛事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有效促进大众整体运动技能和运动水平的提升,在实现体育人口向“体育项目人口”过渡的同时,扎实推动体育人口结构性、稳定和高质量发展,使体育人口真正具有统计学意义。2.1.3 推动各类体育协会改革,充分发挥体育协会的职能推动各类体育协会改革,“加快推动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充分发挥单项协会的专业性、权威性” [11]。业余体育竞赛体系运行和功能的充分发挥,需要各类体育协会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体育协会因“内部自治能力不强、外部约束监管不足,使其在治理格局中作用不够明显,无论是参与国家体育事业发展还是服务社会的能力都十分有限,正面临‘脱钩’深化改革阶段”[12]。推动各类体育协会深化改革,并不是一脱了之,也不是简简单单的“脱管”,而是通过多元治理,去协会“空心化”,实现协会“实体化”,逐步完善体育项目协会职能、职责,优化体育协会岗位设置,盘活体育协会资源,调动体育协会的积极性,激发各类体育协会的活力,充分发挥体育协会的社会职能。2.1.4 培育业余体育竞赛市场,推动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国办发〔2018〕121号文件明确指出,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体育产业向纵深发展和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引擎。培育业余体育竞赛市场,对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有利于培育良好的业余体育竞赛市场,激发群众对体育消费的需求,带动体育用品、场馆、培训等业态的发展;促进其与体育旅游、体育金融等业态的融合发展,丰富体育竞赛本体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生活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有效推动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2.2 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构建原则马思远:我国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构建研究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在2017年全国群众体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实现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必须打通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之间的壁垒,构建上下贯通、结构完整的赛事体系,实现互融互促,全面发展。”[13]基于体育运动项目种类繁多,参与竞赛的目的、运动技能和水平各异等特点,通过专家访谈、专题研讨认为,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构建应遵循分类、分层、互通和包容4项原则。2.2.1 分类原则根据群众参与体育运动项目的目的不同,可将业余体育竞赛分为竞技挑战类、运动健身类和休闲娱乐类。竞技挑战类,以挑战人在速度、力量、耐力、对抗、技术、战术和心理等方面的能力,以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如全运会群众比赛、乒乓球全国业余联赛等;运动健身类,以追求强健体魄为主,将强身健体作为主要目的,如以全民健身为目的的各类体育运动项目的竞赛;休闲娱乐类,以追求舒缓精神、放松心情和娱乐休闲为主,将休闲娱乐身心作为目的,如以趣味娱乐为主的各类体育运动项目竞赛。2.2.2 分层原则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构建须遵循分层原则。根据体育竞赛的规模及其在不同区域的影响程度,竞技体育竞赛分为国际级的(如奥运会、亚运会和各项目的锦标赛等)、国家级的(如全运会、全国各类单项锦标赛和冠军赛等)以及省市地区级的体育竞赛。构建业余体育竞赛体系可根据竞技体育竞赛的分层方法,把业余体育竞赛层级分为国际级的业余体育竞赛,如广泛开展“我要上奥运”“我要上亚运”等为主题的业余体育竞赛;国家级的业余体育竞赛,如“我要上全运”等为主题的业余体育竞赛;以及省市地区级的业余体育竞赛,以满足不同人群、不同运动水平的“运动员”,人人能参赛、人人有赛参的需要。2.2.3 互通原则各类体育运动项目赛事都拥有各自的竞赛系统,赛事之间大多彼此割裂。如何打通各类赛事之间壁垒,实现各类赛事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互通互联的业余体育赛事体系?赛事系统信息化共享建设和体育项目业余锻炼等级相对统一标准化是探讨解决赛事信息系统互通互联的重要途径。世界各国都致力于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已经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力器,信息化水平则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14]。通过体育项目业余锻炼的技能指标要求、等级评价要求和协同管理要求等标准化手段,实现各类、各级业余体育赛事互通互联,降低业余体育竞赛成本,提高办赛效益,规范赛事发展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2.2.4 包容原则

  构建业余体育竞赛体系需要遵循包容原则,包容原则一方面要按照分类和分层的原则,降低参赛者的准入门槛,最大限度地扩大参赛者的范围,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到业余体育竞赛中来,享受体育比赛的快乐和运动健身的归属感,并在愉悦身心过程中提高运动技能;另一方面,进一步放宽各级各类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的准入标准,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办赛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办赛、市场办赛的积极性。同时,要尽可能能吸纳现有的民族民间各类赛事,把不同民族拥有不同体育文化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竞赛纳入业余体育竞赛体系中,丰富业余体育竞赛内容,并团结、吸纳各民族社会力量参与赛事组织管理,推动业余体育竞赛市场繁荣,实现民族团结。03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构建内容

  业余体育竞赛体系内容构建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中心,“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各类体育赛事,丰富体育赛事活动,让老百姓天天能活动、周周有竞赛、月月有擂台”[15],确保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赛事,实现体育赛事经常化、生活化,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获得感、满足感和荣誉感。根据业余体育竞赛体系的构建目标,业余体育竞赛的类型、层级和范围,遵循分类、分层、互通和包容构建原则,拟从国际级、国家级、省市级三阶和社会力量基本层面构建业余体育竞赛体系的内容,以期形成“三阶一面”业余体育竞赛格局(图1)。

  马思远:我国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构建研究3.1 动员社会层面力量,承办、开发各类业余体育赛事马思远:我国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构建研究积极动员和调动社会层面的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社会力量举办业余体育赛事的组织方式,增加赛事种类,合理扩大赛事规模”[16]。业余体育竞赛体系内容构建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有关政府部门要积极为各类赛事活动举办提供服务,通过市场化的公共服务外包模式,选取适宜的民间体育竞赛组织参与业余体育赛事的承办,避免了政府采取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方式;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加快全国综合性和单项体育赛事管理制度改革,公开赛事举办目录,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承办赛事[1]。“鼓励那些规范的、组织能力强的民间体育竞赛组织获得更多的财政支持;鼓励各地加强体育赛事品牌创新,培育一批社会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业余精品赛事”[17]。国家要出台《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业余体育竞赛办法》,如《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马拉松、自行车等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行动方案(2017年)》,通过以赛促练、促建、促评,积极探索利用社会资源和力量、组织丰富多彩业余体育竞赛与活动的新机制,激活广大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8]。开发各类业余体育赛事是社会层面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构建业余体育竞赛体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三阶赛事的基础。政府和体育部门要放开业余体育竞赛管制措施,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开发群众喜闻乐见的赛事,鼓励企业通过合作、冠名、广告、赞助、特许经营等形式,参与业余体育竞赛、品牌赛事等无形资产开发。各级政府通过委托授权、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3.2 丰富省市级业余体育赛事,营造人人参赛的体育环境马思远:我国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构建研究     在动员社会层面力量,积极开发、承办业余体育竞赛的基础上,各省市要结合“我要上全运”、项目群运动会、单项业余联赛、家庭运动会等业余体育赛事活动,开展全社会参与、多层级联动的“全民健身运动会”。同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赛事活动。如成都彭州举行的龙门山国际山地户外挑战赛,就是基于彭州户外运动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文化资源,打破了传统的项目局限,将越野跑、皮划艇、山地车、公开水域游泳、速降、溜索等项目融为一体,这种独一无二的定制赛事,独具地域特色[19]。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注意品牌培育,逐渐形成“一城一品”的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新格局[20]。支持各地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培育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联合打造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促进区域间全民健身协同发展[21]。省市等地方体育协会要深入到城市社区和农村等最基层,以各类体育项目业余锻炼等级标准达标赛为抓手,把业余锻炼等级标准贯彻始终,明确以健康为导向的宣传目标、策略和推广途径,开展各类、各级体育项目赛事,最终在全社会营造出人人参赛的体育环境,让运动促健康理念深入民心。丰富省市级业余体育赛事旨在体育运动普及,激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活力,最大限度地撬动14亿中国人参与到业余竞赛中,实现人人能参赛,人人有赛参。3.3 培育国家级业余体育赛事,推进全民健身等国家体育战略实施马思远:我国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构建研究

  国家级业余体育竞赛旨在体育运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实现国家体育战略。对健身大众而言,体育竞赛只是手段,目的重在参与、强健体魄和休闲娱乐。第13届全运会开启了更加贴近、惠及百姓的“全民全运、全运惠民”的运动会,让广大群众共享全运会带来的快乐、健康、激情和成果,真正做到办好全运为全民,办好全运靠全民,办好全运惠全民[22]。在此基础上,第14届全运会以群众参与、人民满意为导向,提出“全民全运、同心同行”主题口号,让举办全运会成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和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窗口和舞台,成为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平台。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业余竞赛体系内容构建要大力培育国家级的单项业余体育赛事和综合性业余体育赛事。单项业余体育赛事,如国家体育总局各项目运动管理中心,国家级体育项目协会要积极开展单项业余联赛,如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全国联赛;综合性业余体育赛事,如开展“我要上全运”为主题的业余体育赛事,以各项目业余联赛,通过积分制等选拔出最优秀的群众选手,登上全运会的舞台;也可设立全民皆可参与的健身运动会、山地户外运动会、以家庭为单位的运动会、水上运动会等。各类赛事要紧紧跟体育项目业余锻炼等级标准的评价体系结合起来,扎实推进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实施。

  3.4 创建国际级业余体育赛,选拔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马思远:我国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构建研究国际级业余体育竞赛,旨在实现打通业余体育与专业(竞技)体育通道,拓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拔渠道。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主要通过较为封闭式的“三级训练网”进行培养和选拔,即主要实行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政府采用包办形式,成立了各级少体校,省、市体工队,直至国家队,走的是一条专业化的培养路径[23]。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育竞技人才的选拔渠道,特别“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过分强调竞技体育优先发展,会挤压群众体育的发展空间,导致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相互脱节,难以形成有效的互补互促”[24]。创建国际级业余体育赛事,1)要以奥运会、亚运会和各项目世界锦标赛等顶级竞技体育赛事为载体,精心打造国际层级业余体育赛事,通过广泛开展以“我要上奥运”“我要上亚运”等为主题的业余赛事,拓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拔途径,弥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拔短板。2)国家体育总局要牵头,地方政府负责选拔、组织优秀群众选手组团参加“世界运动会”“世界群众体育运动会”等全民健身类的顶级业余赛事;国家体育总局要主导设立“一带一路”、金砖国家全民健身赛事、中日韩全民健身赛事等,要主动发挥中国全民健身赛事在全球的影响力。对表现突出的、有潜在发展实力的选手,在打通业余体育与专业体育竞赛通道的基础上,推荐他们到相关竞技体育项目专业队去发展,为国家输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综上认为,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动员和鼓励社会层面力量,承办、开发各类体育赛事,能有效激活体育竞赛市场,对营造人人参赛体育氛围,推进国家体育战略实施和选拔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起到重要的联动作用。所以,构建业余体育竞赛“三阶一面”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上下贯通、多层级整体联动的。动员社会层面力量是实现三阶体育赛事的基础,从省市级到国家级,再到国际级三阶体育赛事之间紧密相连、层层推进,并相互促进,以体育竞赛为杠杆和手段,共同推进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国家战略建设,拓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拔途径,夯实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基础。04业余体育竞赛体系运行保障措施采取系列措施,是保障业余体育竞赛体系依法、有序、稳定、安全、高效和良性运行的重要手段(图2)。

  马思远:我国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构建研究

  4.1 建立健全法规制度,保障业余体育竞赛体系依法运行马思远:我国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构建研究我国政府在推进群众体育建设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相关制度建设,逐步构建与完善管理群众体育发展的制度体系,为其发展夯实了基础[25]。如湖南省体育局印发《关于加强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管理的实施意见》,厦门市体育局、财政局关于印发《厦门市社会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奖励实施办法》。做好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构建顶层设计,需要出台《业余体育竞赛规程总则》《业余体育竞赛承办办法》《业余体育竞赛管理办法》和《各单项业余体育竞赛系列管理办法》等法规制度,为业余体育竞赛体系依法运行提供制度支持与保障;制定业余体育竞赛标准,建立业余体育竞赛等级制度,提升办赛水平、层次和赛事的系统性,及时跟进业余体育竞赛的裁判员、教练员和各类服务人员等培训工作,建立业余体育竞赛的裁判员、教练员等培养、培训制度,保证业余体育赛事依规、依法运行。4.2 理顺四级组织管理,推动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有序运行马思远:我国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构建研究

  理顺政府领导、协会管理、竞赛组织、社会参与和业余体育俱乐部四级组织管理之间的关系(图3),对推动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有序运行起到领导管理、组织协调和监督执行等作用。

  马思远:我国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构建研究发挥政府、体育主管等部门的领导作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体育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对各级业余体育赛事分别负有领导管理的责任和职责。各级主管部门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规章和制度引导赛事有序开展和运营。作为赛事的主办或承办方的各级政府部门、体育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应当承担赛事活动的人员、物资、场地、安全、设施等保障职责。强化体育协会管理职能。体育协会包括国家体育总局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各单项全国和地方协会,企业体协、行业体协以及下设单项协会。它们对加强赛事活动赛前协调安排,赛中、赛后指导、监管具有重要作用。国家体育总局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全国性各单项体育协会,应当制定本项目赛事活动组织的“办赛指南、参赛指引” [21]、培训办法和奖惩措施等制度,以规范赛事有序运行。规范业余体育赛事组织管理。各级政府体育部门要逐步组建各单项全国性业余体育赛事联盟和地方分支机构,完善业余体育赛事组织体系。通过整合地方业余体育赛事资源,制定和认证各类、各级业余体育赛事组织的统一标准,规范业余体育赛事组织管理。吸纳社会组织参与赛事。要充分吸纳社会组织、社会评估、社会监管等社会资源,拓展社会参与体系与业余体育赛事合作空间,开展社会参与体系与业余体育赛事共建模式,有效发挥社会参与体系在业余体育竞赛中的技术支持、赛事评估和社会监督等作用,推动业余体育竞赛健康发展。同时,针对参与赛事组织的社会企业(或单位)要制定一套管理、监督、奖惩和退出等制度,确保社会参与体系积极、规范参与其中。依托业余体育俱乐部。充分发挥业余竞赛的市场效应,鼓励积极建立业余体育俱乐部,使松散的业余运动队逐步过渡到业余体育俱乐部。业余体育俱乐部建设类型包括但不限于企、事业单位职工俱乐部、校园俱乐部、社区百姓俱乐部,也包括乡镇居民、农民和残疾人等俱乐部。业余体育俱乐部经营的体育项目既可以是单项的,也可以是综合的。与业余运动队相比,业余体育俱乐部有训练、竞赛宗旨、章程、制度和管理体系,其在组织管理、运动训练和竞赛等方面更加规范。这对稳定业余体育竞赛的运营大有裨益。4.3 建立资金多元化筹集机制,保障业余体育竞赛体系稳定运行马思远:我国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构建研究拓宽市场开发、融资渠道,建立资金多元化筹集机制,是保障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资金的导向作用,调动市场的积极性,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推动落实财税等各项优惠政策,稳定、持续的资金投入,惠及全民参赛。为满足业余体育竞赛体系建设的需求,政府需要多样化开发,制定《业余体育竞赛市场开发办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业余体育赛事商业保障渠道;为业余体育赛事与赞助企业搭建供需双方桥梁和沟通平台,拓宽业余赛事融资渠道,制定《业余体育竞赛资金扶持办法》,提高业余赛事的招商效率。在赛事活动招商引资,税后缴纳资金,项目审批等方面,向体育社会组织倾斜。政府部门如何通过更加科学的赛事资助提升赛事运营主体的赛事运作水平,充分发挥市场在赛事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对于赛事运作机制创新及城市赛事产业持续发展尤为重要[26]。各级政府要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等形式,推进办赛主体社会化、多元化,有效调动体育社会组织的积极性,提高办赛水平和赛事服务质量,对优质业余体育赛事要给予资金奖励或扶持,如建立政府扶持基金等。4.4 建立竞赛安全风险管理系统,保障业余体育竞赛体系安全运行马思远:我国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构建研究

    大型体育赛事活动涉及面广、参与人数多、外部影响因素复杂、社会关注度高,如对安全问题疏于监管,极易引发安全事故[27]。建立一整套竞赛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包括赛场治安、伤病救助、伤残保障和赛事应急预案等,是满足全民竞赛体系建设的需求,是业余体育竞赛体系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2021年5月22日,在甘肃省白银山地越野马拉松比赛中,发生了21人遇难的惨剧[28],为业余赛事安全举办再次敲响了警钟。为了实现竞赛安全风险管理,承办方要积极配合主办方制定一套完整的安全保障和应急处理措施,包括制定医疗救援方案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规范所有的业余体育竞赛。参与者必须遵守相关规范,最大限度地规避安全风险。主办方要与公安部门合作,利用业余运动员注册信息系统,邀公安部门协助进行治安管理;主办方要加强安保服务管理,完善体育赛事和活动安保服务标准,积极推进安保服务社会化[1],制定《业余体育竞赛安保办法》。与医疗机构、保险公司合作,制定《业余体育竞赛保险理赔办法》和《业余体育竞赛医务保障办法》,针对业余体育赛事的伤病救助和伤残保障,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风险服务方案等。4.5 搭建宣传推广和竞赛信息平台,保障业余体育竞赛体系高效运行马思远:我国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构建研究

    整合主流媒体资源,制定《业余体育竞赛宣传工作规范及要求》,搭建业余体育赛事推广平台,为业余体育赛事擂鼓呐喊、站脚助威,以提高业余赛事的影响力和品牌价值;建立业余体育竞赛体系信息平台,制定《业余体育竞赛信息化平台使用指南》,为群众体育比赛的资格审查、数据采集、等级分层、成绩互查等提供有效途径,为更好地管理业余体育竞赛提供有效手段;针对当前业余体育竞赛标准不统一、形象不突出、水平参差不齐等现象,构建业余体育竞赛形象体系,制定《业余体育竞赛标识和名称使用要求》,明确业余体育竞赛的标识、宣传用语等,形成既有全国形象标识,又有各省、市、县特点的地方形象标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调动大众参与业余体育竞赛的热情,营造体育运动的良好氛围,积极扩大业余体育竞赛的社会影响,实现业余体育竞赛体系高效运行。4.6 开展赛事绩效评估工作,保障业余体育竞赛体系良性运行马思远:我国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构建研究评估是对开展的活动进行严格的观察、衡量和监控,以便准确评定其成果。为了防止赛事过程中决策失误,及时调整赛事出现的偏差,赛事绩效的评估要注重过程绩效和结果绩效并重的整体性评价,推动多元主体持续不断地向市场提供高效优质的赛事产品与服务[29]。对业余体育赛事绩效评估,即采用多种评价指标,对业余体育竞赛的各种效益进行估算,以衡量业余体育竞赛的成效。建立完善的监测和绩效考核评估机制,如制定《业余体育赛事绩效评估办法》,对赛事的实施效果进行及时跟踪与评价,通过开展评估工作,总结办赛经验,优化业余体育竞赛体系管理,保障业余体育竞赛体系的良性运行。业余体育竞赛绩效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业余体育竞赛组织管理水平、业余体育竞赛的社会效益和业余体育竞赛的经济效益等方面。

  综上研究,提出建立健全业余体育竞赛法规制度,理顺政府领导、协会管理、竞赛组织、社会参与和业余体育俱乐部四级组织管理之间的关系,拓宽市场开发和融资渠道,建立资金多元化筹集机制和竞赛安全风险管理系统,搭建竞赛信息平台和宣传推广平台,开展赛事绩效评估工作等六大措施,保障业余体育竞赛体系依法、有序、稳定、安全、高效和良性运行。05结束语

        我国群众体育制度经历了70多年的历史变迁和改革创新,从内容到形式日臻完善,但在理论与实践上还面临着理论困境、路径依赖困境及参与困境[30]。广泛开展业余体育竞赛能有效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国民体育运动和体质健康水平。构建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旨在有效地发挥体育竞赛的杠杆作用,激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活力,最大限度地撬动14亿中国人参与到业余竞赛中,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快乐、人人健康、人人幸福;打通业余体育与专业体育之间壁垒,推动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协调发展,推进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体系建设,形成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良性机制;推动体育项目协会改革,盘活其资源,激活其活力,提升其在国家体育治理中的效能;有效培育业余体育竞赛市场,大力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略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体育项目业余锻炼等级标准的制定与完善研究” (项目编号:BLA170224)。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收稿日期:2021-06-07

  修回日期:2021-09-20

  出版日期:2021-10-25

  责任编辑:李晓佳  

  责任校对:安力戈 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马思远:我国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构建研究在线投稿

  长按识别右侧二维码,

  可跳转至投稿系统马思远:我国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构建研究

  扫码关注我们

  马思远:我国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构建研究

  微信号:BSU-Journal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马思远:我国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构建研究

  排版:郭佳明

  校对:毛静旖、金山、徐笑菡

  监制:刘天星

马思远:我国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构建研究

马思远:我国业余体育竞赛体系构建研究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